2023-04-18 19:41:59 | 29高考网
截至2015年12月底,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科研机构共317个,其中:国家实验室(筹)1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7个。
国家实验室: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北京电子能谱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核心网国家工程实验室、特高压工程技术(昆明、广州)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光盘系统及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锅炉及民用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分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普适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系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机光电子及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其他政府批准机构、学校自主批建机构和学校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建机构详见参考资料 科研项目 “十二五”以来,该校每年从各类科技计划(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部委及北京市科技计划等)获得资助立项的科研项目超千项,合同额超15亿元。
2014年,清华大学文科新开课题69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6项,转为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23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6个,中华学术外译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项目2项;教育部年度项目(含一般、专项)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1项。
部分重大项目、重点推广项目名单详见参考资料 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 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底,全校累计获国家级科技三大奖共507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420项。2015年,学校共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81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9项;省部级科技奖61项,其他各类科技专项奖101项。2015年,学校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项目47项,进行国家科技成果登记项目44项。
重要科研成果名单详见参考资料
专利技术
2015年学校国内、国外及地区专利继续保持较高的申请和授权数量。国内申请总数2130项,国外申请总数530项;国内授权总数1810项,国外授权总数390项;国内授权专利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占总授权总数约45%;国防专利申请总数23项,授权总数3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27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项。2015年在美国专利授权量名列全球大学第三位。2015年,学校共获得专利金奖1项,专利优秀奖5项,获奖总数继续踞国内高校首位。
论文著作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该校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数,自1993年以来,已经连续21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被《科学引文索引》(SCI网络版)收录论文,在数量保持稳定的同时,质量有稳步提升;SCI论文被引用篇数及被引用次数继续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该校2005-2014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截至2015年9月共有31623篇,计377292次被引用。2014年,被网络版《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总数为4235篇,被《工程索引》(EI)收录的论文数4195篇,被《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的论文972篇,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为182篇。
2015年该校出版理工农医类学术著作82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196部。 馆藏资源 截止到2015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业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491.2万册(件),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文献等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除中外文印刷型图书外,读者可使用的文献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22万多册;期刊合订本约57.4万册;校馆统筹年订购印刷型中外文报刊2,394种;本校博、硕士论文14.3万余篇;缩微资料2.8万种;各类数据库551个;全文电子期刊69737种;电子图书840.3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353.3万篇。 学术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
清华大学学报包括三种期刊:《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均由清华大学主办。
其中《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多家国际性文献检索机构,如Ei、CA、MR、РЖ、INSPEC、Zbl等及国内多家全国性文献检索机构收录。在国内历次全国性科技期刊评比中均获一等奖,1999年建国50年评优活动中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1年《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以“双高”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单位。
《世界建筑》
作为国家一级杂志和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的《世界建筑》,不仅是中国建筑界了解世界建筑动态的一个窗口,也架设了一座联络世界建筑和中国建筑发展的桥梁,成为一个促进建筑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
《装饰》
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清华法学》
为CSSCI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正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4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小编为您带来的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类)介绍信息:29高考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下简称计算机系)成立于1958年。经过50年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我国计算机学科领域内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的计算机系,在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96年,计算机系在由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持的全国计算机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在国内首批获得按一级学科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资格;2002年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计算机系在总共4个分项指标中,3项(学术队伍、人才培养、学术声誉)在全国排名第一;2006年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排名第一。 师资力量 计算机系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全系现有教师120余人,教授40名,副教授41名。其中:姚期智为计算机界最高奖—图灵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张钹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三立、孙家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系是全国各所大学计算机系里拥有院士最多的系之一;另聘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名;青年教师中,有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6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资助。 学科设置 根据我国现有的学位制度,我系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这个一级学科下又包含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二级学科。其中:计算机系统结构1988年成为我国首批重点二级学科,2001年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2007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二级学科。 计算机系包含了国内计算机专业最全的学科方向,设有网格与高性能计算、CPU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系统性能评价、理论计算机科学、数据工程及知识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与VLSI设计自动化、软件理论与系统、生物计算及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及机器人、人机交互与普适计算、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技术、CAD技术、计算机视觉、媒体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 学生培养与课程设置 计算机系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通识型知识结构,具有系统及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现代专业知识,并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毕业后能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最近制订的本科培养方案是充分吸取了国际上计算机本科教学的最新权威性研究成果,对课程设置及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等方面进行了动态调整,注重素质教育,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除信息学院平台课及数学、物理基础课外,还设有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编译原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专业基础课,并提供了丰富的专业选修课。 值得一提的是,图灵奖(被认为是“信息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姚期智先生亲自讲授理论计算机科学课程,并在计算机系筹建了“软件科学实验班”,希望能以其在国外多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经验,结合世界上最优秀的软件研究院之一——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资深专家的实践经验,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MIT、Stanford同等水平的世界顶尖计算机科学人才。 计算机系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全过程中,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以及计算机应用的全面训练,强调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相互结合,努力造就适应研究、设计和应用开发的“复合型”人才。课内经常通过大作业、实验等方式强化学习效果,课外则开展SRT(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即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创意及项目,学校批准后选派教师给以指导并赋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某些项目可与相关课程相配合,还可以与相关的国际大学生竞赛相衔接)。计算机系在本科三年级末精心设置了一个为时五周的“专业实践”,由教师给定一个设计目标(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竞技性),学生则需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软硬件知识,自行完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实践”课程之后,为提高学生设计、实现大型、复杂的计算机软件的能力,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开设了“专题训练”课程。“专题训练”主要针对大型软件,如网络协议、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编译器等进行专门的软件系统设计、编程实现和实验分析等实践训练。毕业前,学生必须全时进行半年的“综合论文训练”,所做课题均来自实际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全面锻炼。 计算机系拥有的优越的实验环境为每位同学提供了充足的专业训练与实践的机会。本系学生代表队蝉联2001年、2002年 “RoboCup国际足球机器人竞赛”仿真组冠军、获2003年亚军,2004年进入四强;2002年首次参加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TREC文本信息检索比赛,将全部6个项目中的2项第一名收入囊中,2003年获1项第一名;屡次在“ACM世界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取得世界前茅、亚洲第一的佳绩;2002、2003年又荣获由图灵奖得主Jim Gray发起的“PennySort世界排序竞赛”两个类别Daytona和Indy的冠军 (Jim Gray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It is rare in one's life to be the best-in-the-world in something, and to be recognized for it. The scientists at Tsinghua should be proud of their accomplishment”、“Looks like China is the PennySort master of the universe”)。 科学研究 计算机系现设有4个研究所:高性能计算研究所、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所、计算机软件研究所、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研究所;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普适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时,在清华大学国家信息技术实验室的8个研究部中有4个研究部是由计算机系教师组成的。除此以外,系内还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教学实验室:计算机原理实验室、微型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操作系统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计算机接口实验室、计算机语言实验室、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等,同时与英特尔、IBM、微软、SUN等国外著名公司建立了用于教学或研究的联合实验室。 2007年,计算机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470余项,实到科研经费达到九千七百多万元。2007年共发表高质量论文668篇,其中发表在国外学术刊物上的有95篇。 毕业前景 历年来,计算机系吸收了大批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银、铜牌获得者、各省市高考状元以及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他们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师从姚期智、应明生等学术大师,聆听院士、资深教授及学者为人、为学的教诲,接触国内外计算机领域各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可以参与我系承担的“973”、“863”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近年来,计算机系本科毕业生每年大约有60%-70%的学生继续进行研究生的学习,其中有约一半的学生继续在本系攻读研究生;有10%-15%的学生到国外著名大学留学,如美国的MIT、UC-Berkly、CMU等;有10%-20%左右的学生参加就业,参加就业人数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毕业生主要在国内外的高校、研究机构、信息产业以及我国政府部门等从事教学、研究、产品开发以及管理等职业。如何考上清华大学?(一)偏科问题我在高中时最不喜欢政治、历史和地理,因为这几科高考不考,并且可能我一辈子也用不上。可能也有同学讨厌物理、化学和数学吧?还有的同学只喜欢某一科,不去好好学其它的主科。但是“白痴”教育部为什么要让我们学这些我们一辈予都可能用不到的东西呢?这么说不夸张,我在高中学的最好的就是化学和生物,但是在清华学了三年电子我们完全没有用到这两科,有理由相信我这辈子都不会再配平
考上清华大学需要多少分!清华大学根据预先安排的入取名额,再根据报名考生的实际水平按名次入取滴,当然最低也不可能低于重点线。至于实际分数那还要看考试当年的试卷难易程度以及整体考生的考试情况啦,一般是全省的200名以内,北京市除外,分数一般需要670分以上,当年试卷比较简单的话,可以需要700分。我是去年考上了北京大学,我学习快速阅读,我们学校有个速读班,以我个人的经验,告诉你一个帮助我们
清华大学有哪些专业全国排名第一??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学科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生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都是排名第一的专业。在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中,清华大学14个一级学科全国第一,32个学科进入前五名。在2014年9月16日发布2014—2015年世界大学排名
清华大学的科学研究截至2015年12月底,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科研机构共317个,其中:国家实验室(筹)1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7个。国家实验室: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
清华大学的科学研究截至2015年12月底,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科研机构共317个,其中:国家实验室(筹)1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7个。国家实验室: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为什么没有高能理论的方向?清华在院校改革之后,根据苏联模式(直接学的加里宁工学院)成为一所工科院校。理科都归并到北大。改革开放之后,清华才开始逐渐学习美国的模式,但由于基础的原因,理科的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专业,清华的排名并不高。中国物理的重镇在北大、中科院、南京大学、中科大,复旦。清华,缺乏历史传承,没有出色的带头人。高等研究院,除了数学,别的都是应用类的,都可以归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那年成立的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1911年成立的。清华大学(TsinghuaUniversity),简称清华,诞生于1911年,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
清华大学的历史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2023-09-09 12:17:21
2023-08-26 04:17:44
2023-08-25 23:57:01
2023-08-04 07:09:25
2023-07-30 18:34:46
2023-07-30 15: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