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 09:52:04 | 29高考网
设计教案可以看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前奏,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二政治 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命题判定、概念再判断等方式,能够理解实践概念、特征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初步利用“实践观”来分析现实生活。
2.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命题的是非判定,思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再判断,深化对实践本身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知行关系的讨论来升华对实践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了对实践的理解,感受到实践的价值,在生活中能注重实践,努力形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全面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和特征
三、教学策略
高二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实践”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同时本课的标题为《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所以教师可以直接引入“实践”,来学习“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后回归实践概念本身,让学生在已有哲学基础上来理解实践概念。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的课题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每组有两张任务卡,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首先,第一个任务就是我们仿照江苏卫视综艺节目《非常了得》,即选手给出信息,由嘉宾来判断是真是假。
我们的六组同学就是今天的嘉宾,请打开手中的任务卡1,要求是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一起来判断下面五个命题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最后由小组代表来回答,同时还要告诉大家你的判断是怎么得到的。
教师展示五个命题:
1.苹果的肩部(花梗凹陷部)最甜
2.在月球上让羽毛与铁球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羽毛和铁球同时落到月球表面
3.酱油吃多了皮肤会变黑 29高考网
4.北京地铁价格上调之后,坐地铁的人会减少
5.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健康
(副板书:判断从哪儿获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汇总答案
教师讲解:苹果到底哪里最甜,羽毛与铁球是否同时落地,酱油吃多了会不会变黑,地铁价格会不会影响人们乘坐,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害健康,对于这些认识的判断是从哪儿来的,到底怎么回事,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
1.苹果的顶部是不是最甜。同学们的回答是可以通过吃一口尝一尝来做出判断。我们的伟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道“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大家与伟人的想法不谋而合。而吃苹果这件事就属于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活动。
我们亲口吃一吃判断哪个部分最甜,那我们吃一个就能得出结论吗?吃几个?怎么吃?
学生回答:吃几个肯定不行,最好是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
教师展示资料:科学家们利用糖度计这一认识工具来进行测试实践,我们对苹果哪个部位最甜的认识就更清晰,更全面了,原来是苹果的顶部最甜。
(主板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师设问:2.关于羽毛和铁球同时落地的认识,我们不是亲身实践,而是从别人那里来判断真假。所以,实践还是认识的来源吗?
学生回答:还是别人的实践来获得认识。
教师 总结 :从亲自尝一尝苹果获得直接 经验 ,到他人的实验获得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来自实践。
教师设问:3.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非常有趣的话题,同学们都认为不可能,所以判断就是错的吗?因为91%的人说吃酱油皮肤不会变黑,所以“吃酱油皮肤会变黑”就是错误的吗?因为权威人士说吃酱油和皮肤颜色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所以“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不对的吗?
学生回答:不应该由权威或者多数人来判断真假,还是要看看科学实验结果。
教师展示资料: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增加光敏感的功能。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并不起作用。
教师总结: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
(主板书: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教师过渡:所以在追求正确认识的过程中,“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教师设问:4.关于地铁票价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借助我们经济生活书中的需求法则来判断正误,那是否与刚才提到的“不唯书”相违背?
学生回答:不违背,书本也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
教师总结:书本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来自于实践的间接经验,不唯书,不是不信书,而是要站在前人实践的肩膀上,更高效、更科学的实践。
教师过渡:5.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同学们给出的判断是犹豫不确定的。到底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害健康,我们以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为例,来判断一下。
教师展示资料:
1878年糖精在煤焦油衍生物的试验中被法赫伯格发现,可作为糖的替代品,满足了人们对糖的追求而颇受欢迎。随着糖精的应用逐渐广泛,人们对其是否安全的担心也逐渐增加;
1968年,科学研究发现大量喂食老鼠糖精,老鼠癌症发生率增加。人们认为糖精会增加患癌风险,被禁用;
1998年,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发现,老鼠患癌是因为尿液中糖精导致的沉淀物,人类尿液中则没有,没有证据证明糖精对人体健康有害,糖精被解禁。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并概述糖精的应用历史。
教师设问:在1878年、1968年、1998年,通过实验得出关于糖精的结论为什么都不一样?
学生回答: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有限,所以对糖精的结论不同。
教师过渡:让我们从哲学角度对甜味剂的使用是否危害健康认识发展过程进行分析。
在煤焦油衍生物实验、科学研究、化学分析法等各种实践活动的驱使下,关于糖精健康与否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发展。所以人们在实践中推动认识的发展,并用获得的认识来指导实践。
(主板书: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认识的目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于五个命题的判定,我们知道认识与实践即知与行的关系──认识从何而来,从实践中来;认识的发展要靠实践推动;认识的真伪要依靠实践来检验;认识的归宿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板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师过渡:那为什么实践会成为认识的来源,目的,动力和检验标准? 到底什么是实践呢?我们现在深入的分析一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关于实践概念的阐述。
(主板书: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打开第二张任务卡,任务卡中有六个条目,大家根据已知实践的含义来按图索骥,判断六个条目中哪些属于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教师展示资料: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天气预报说2014年10月28日多云转晴,最高温度14度,最低温度4度
5.2014年10月24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实施从月球轨道返回地球的飞行实验
6.高二(6)班同学在化学课上学习了化学平衡知识
学生讨论并回答:1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符合“人”是实践的主体,4和6属于人的认识活动。2、3、5符合教材对实践的定义。
教师归纳: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区别于动物,客观物质性──主体、手段和客体都是客观的,并且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同时实践还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行为,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主板书:实践的特点──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教师小结:实践之所以是认识的目的、归宿、动力和检验标准,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能够将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的直接现实性活动。所以在实践中能够获得认识,能够检验认识,能够推动认识发展,认识能指导实践。
教师提升: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传统哲学中的知与行的关系。关于知与行,有人说知难行易,有人说知易行难,请同学们分析这两句话的合理性。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获得认识的实践不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累积,用认识来指导实践,实践中会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立场,三观的制约,行动起来没那么容易,所以这两句话都有合理性。
对于知行关系,著名的 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管知还是行,我们最佳的状态就是知行合一,希望同学们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能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来获得最深刻、最生动的知识,用正确的认识来为实践服务,更好的生活和学习。那追求真理从来都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如何更好地去探求,下节课再揭晓。
五、教学 反思
1.确立教学设计的认知逻辑,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对教材的顺序做出了细微调整,从标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入,讨论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对“实践”有了哲学思考后,引入实践的概念和特征。因为由实践的概念和特征,过渡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虽然符合知识逻辑,但实践本身概念较为抽象,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相对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所以这样的改动由浅入深,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通过教学模型的设计,探寻教材的本质,增加教学设计的生命力。一例贯穿的教学设计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能够体现教师的设计功力,保持了课堂风格的一致,但是一例贯穿的生命力在于“例”,事例如果失去了时效性,教学设计难以常青。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命题判定是非、已知概念再判断的环节,通过这种模式来架构起来本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对命题的不断推测、怀疑、反思等过程中来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增加思辨的味道,符合哲学教学的特点,且这种模式的建立能够灵活迁移,保持了相对长久的生命力。
3.本节课也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对于“知行关系”的提升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以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略显薄弱;同时“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应该是贯穿全课的核心,解开谜题的钥匙,教师在处理上还需要加强。
高二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相关 文章 :
1.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
2.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29高考网(https://www.380829.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江苏 高中政治的相关内容。
法家是战国时期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他们提出的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这表明( )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的四个主题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的四个主题:是预备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可能性与统计。新高考数学教材包括《集合与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复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必修一到五、选修一到四。《集合与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复数》。《高中数学必修1》,即是200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2023全国乙卷各省分数线对比2023全国乙卷各省分数线如下:1、江西省第一批本科文史类533分、理工类518分;第二批本科文史类472分、理工类445分;文史、理工类高职(专科):200分;三校生文理类本科:497分;三校生文理类高职(专科):200分。2、吉林省文史类重点本科:(第一批)最低控制分数线为485分。普通本科(第二批)最低控制分数线为34
人教版高中课本选修、必修学习顺序是什么样的啊?人教版高中课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9学科高一学年完成必修学分,即使用必修教材;高二学年及高三上学期只呈现选择性必修学分,选修课程学分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这时使用必修教材;高三下学期由学校自主设置学分。必修的几本知识点都是需要掌握的,选修的有些知识是考自选模块用的。所以高中的必修和选修教材重视程度不同
新高考政治有几本书在新高考的政治科目中,学生需要掌握一系列教材以应对考试。必修部分包括经济生活(必修1)、政治生活(必修2)、文化生活(必修3)以及生活与哲学(必修4),这些都是基础课程,旨在奠定学生对社会、经济和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此外,还有六个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分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以及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这些选修课程有助于深
2021新高考是全国统一卷吗2021年高考卷子全国统一,全国卷分为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全国卷三,分别适用不同的省份。全国卷一,总分750分,分文科和理科,其中语数外三科每门150分,文科的数学试卷难度低一些,加上文科综合300分,总计750分。理科的数学试卷难度大一些,加上理科综合300分,总计750分。使用全国卷一的省市都是高考大省:河南、安徽、江西、山西等。这些省份教育
高考卷子全国一样吗?高考卷子全国不一样。一般来说全国的高考试卷种类最多可达9套试卷:①全国甲卷;②全国乙卷;③全国丙卷;④新高考Ⅰ卷;⑤新高考Ⅱ卷;⑥北京自主命制的试卷;⑦天津自主命制的试卷;⑧上海自主命制的试卷;⑨浙江自主命制的试卷。但是在2021年的高考中,对上述高考卷类型进行了整合,特别是全国卷进行了调整合并,共有8套试卷: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北
2023全国乙卷各省分数线对比2023全国乙卷各省分数线如下:1、江西省第一批本科文史类533分、理工类518分;第二批本科文史类472分、理工类445分;文史、理工类高职(专科):200分;三校生文理类本科:497分;三校生文理类高职(专科):200分。2、吉林省文史类重点本科:(第一批)最低控制分数线为485分。普通本科(第二批)最低控制分数线为34
全国高考一本线分数全国高考一本线分数如下:1、吉林:文科:一本485分;理科:一本463分。2、宁夏:文科:一本488分;理科:一本397分。3、江西:文科:一本533;理科:一本518。4、云南:文史类:一本530分;理工类:一本485分。5、内蒙古:文科:一本468分;理科:一本434分。6、四川:文科:本科第一批:527分。理科:本科第一批:5
2024-02-14 11:52:45
2023-12-29 03:20:17
2024-01-25 03:00:12
2023-12-30 16:07:53
2024-01-28 20:28:08
2023-12-29 20:16:43